易姓主要为姜子牙之后

寻根溯源
1.出自姜姓。据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(今河北易县一带),且以封邑为氏,称为易姓。是为河北易姓。
2.据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及《尚友录》等资料所载,春秋时,齐桓公宠臣雍巫食采于易,又称易牙,易牙犯上作乱,被杀,其子孙以先人名字为氏,称为易姓。是为山东易姓。
3.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载,古有易州(今河北易县),州人以地为氏,称为易姓。
4.源自姬姓,为韩信后裔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吕后诛杀韩信一族,韩信幼子得太尉陈平相助,由乳母带出,远遁江南,改易姓。
5.少数民族源流。彝、水、苗、土家、纳西等族均有易姓。
得姓始祖
易姓主要源出姜姓,为炎帝神农氏之裔姜太公之后。
吕尚,字子牙,后人称姜子牙,周朝初年,为姜姓部落族长。武王伐纣时,吕尚统兵在牧野(今河南省淇县西南)之战中大败商纣,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,被武王尊为“尚父”,封于齐国,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,位列其他封国之上。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,且以封邑为氏者,遂为易姓。吕尚因其德高望重,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。
繁衍播迁
易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北易县一带。秦汉时,易姓主要以山东、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,且零星向周边扩展。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,群雄逐鹿中原,烽烟四起,易姓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,始有易姓名人见于史册。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,西晋浏阳(今属湖南)人易雄皆出于山东易姓。另有前凉(都今甘肃武威)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。唐朝时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,易姓得以休养生息,繁衍壮大,势力渐强。据载,有大理评事易重,游宦筠州上高(今属江西),定居于此。宋元时期,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渐多,且以湖北、湖南两省为最。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;有南宋大臣易祓,为宁乡(今属湖南)人;有元代襄阳(今属湖北)名人易炳文等。可见,此时易姓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、强大起来,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,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。另外,此期避金人、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姓以南方为盛的状况。明朝年间,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、福建等省均有易姓人居住。如有易节为万载(今属江西)人;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;易时中为晋江(今福建泉州)人。清代,易姓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,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。如今易姓枝繁叶茂,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西等省多此姓,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。
宗族特征
1.易姓发源于北方,后称盛于南方,属典型南方姓氏。
2.易姓家规家训严明,子孙多恪守祖训,光耀千载。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,后人据此以“纯孝”“植栗”之堂号,“纯孝先生望重”之楹联训示子孙。
大槐树寻根
明洪武至永乐年间,为恢复生产、充实国力、发展经济,使人口均衡,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,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——洪洞大槐树移民。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,达到1230个姓氏、150万移民之众,黎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。
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易氏始祖为平阳、太原二府,泽、潞、辽、汾、沁五州,洪洞、赵城二县等籍人氏。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,至清末其后裔分布: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陕西、宁夏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辽宁、黑龙江、山西等地。
易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七号供橱。
(资料来源: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