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姓得姓始祖是春秋名臣施父







  寻根溯源
  1.出自姬姓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字为氏》和《元和姓纂》等所载,春秋时鲁惠公(姬姓,黄帝之后)子尾生,字施父,其后以字为氏。
  2.出自夏时施国据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夏时诸侯有施氏(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),国亡,其后以国为氏。
  3.商民七族有施氏。
  4.由方姓改姓而来。据《姓氏词典》注云:“系改姓,明代方孝孺被杀后,其同族外逃,惧怕株连改此姓。‘施’字拆开为‘方人也’。”
  5.出自他族改姓。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,汉姓为施;明、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;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;今京、彝、苗、蒙古、羌、傣、怒、纳西、傈僳等族有此姓。
  得姓始祖
  施父。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,名尾生,字施父,人称施父尾。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,据说他精通音律,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,断言曹伯(曹国国君)将不久于人世,果验。桓公深敬施公之才,委以重用,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。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,以祖名为姓,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,于是形成施父姓,后省去父字,遂为施姓。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。
  繁衍播迁
  施姓发祥于古时的鲁国,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。春秋时,出现了施姓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,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,均为鲁国人。春秋末期,鲁国被楚国所灭,施姓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。秦汉以前,施姓开始向邻近的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一带播衍。汉时已有施姓入关中者,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(今江苏沛县)入长安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军阀纷争,夷族入侵,社会激剧动荡,致使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,苦于生计,施姓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,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。施姓进入福建,大约是唐代中期,即公元七世纪之时,有一位叫施典的施姓先祖,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,后又南移福建,定居在泉州钱江乡。
  唐宋之际,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姓经长期繁衍,已经人丁兴旺,族大人众,并时有显贵者,从而形成了施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——吴兴郡。传至宋时,一位叫施炳的官人,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,经过数代的繁衍,此支施姓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,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。元时蒙古骑兵南下,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,施姓有入广东、云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者。明初洪武年间,施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天津、北京等地。明清之际,上述迁至浔江的施姓,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,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。应该说,现在南洋各地的施姓华侨,与台湾的施姓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。而此期的施姓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,且人才代出,成为此期施姓发展的主流,还有一支施姓由山东入迁辽宁。
  宗族特征
  1.施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,其源于北,而盛于南。
  2.施姓虽然得姓不算很早,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,特别是移入福建,却是较早的一支,这是施姓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。
  3.施姓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,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,尤其是明清之际,江浙闽一带的施姓拥有画家、书法家、篆刻家,中举人、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。
  大槐树寻根
 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,为恢复生产、充实国力、发展经济,使人口均衡,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,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——洪洞大槐树移民。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,达到1230个姓氏、150万移民之众,施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。
 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施氏始祖为平阳府、洪洞县、赵城县等籍人氏,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,至清末其后裔分布: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西等地。施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二号供橱。

 (资料来源: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)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京ICP备1705030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