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李姓多称唐室之后
张謇题签《开沙李氏宗谱》
李春芳
李竟成
文/邱隆洪
李姓与张姓一样,一度被认为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,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李姓只能“屈居”第二,全国超过1亿人姓李,也是全国两个人口过亿的“超级大姓”之一,约占全国人口的7.15%,亦即平均每14个中国人当中差不多有一个人姓李。如果加上海外华裔李姓,李姓总人数绝对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。李姓是江苏第四大姓,全省将近350万人姓李,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.17%。不过在镇江,李姓只能“坐”第五把交椅,李姓人口在镇江的分布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,全市大约有9万人姓李,在镇江常住人口中约占2.81%,意味着我们身边平均每36个人中差不多有一个人姓李。
李姓是史志记载较早的
镇江姓氏之一
说起李姓的来源,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,相传李姓本作理,商纣时有个叫理征的大臣,为皋陶后裔,因劝谏被纣王所杀,其妻带着幼子利贞出逃途中,采食“木子”(野果),得以保全性命,为了表示对“木子”的感激,同时躲避纣王追杀,自利贞起改李姓。
其实,作为全国超级大姓之一,李姓来源众多,仅《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》记载的李姓来源就有近百支之多。江南的一支李姓,系弘姓所改,唐高宗时避太子李弘讳,弘姓改李姓,茅山道教祖师李含光,即出自这支李氏。
李姓的主要发源地是豫东,最初的发展繁衍中心也是在这里,如我们所熟知的老子,姓李名耳,即出生于苦县(今河南鹿邑)。老子裔孙李崇,秦朝时为陇西太守,子孙人丁兴旺,分为39房,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,这也是后世李姓多以陇西为郡望的缘由。李崇的弟弟李玑为赵郡太守,其后裔也成当地大族。
在汉代,有李氏族人陆续南迁。李姓是史志记载较早的镇江姓氏之一,在今镇江市域居住、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,迄今已接近2000年。东汉李南,字孝山,句容人,有才能,获荐辟,《后汉书》有记载。永嘉之乱时期,北方大批侨民南迁,其中就有李姓侨居南徐州(治京口,今镇江):李安民,兰陵承人,南朝宋元徽中行南徐州事。
唐代以后,李姓已广泛分布于今镇江市域城乡各地,《魏法师碑》碑阴题名的丹徒东乡村民中,就有李姓;北宋淳化三年《润州砌大市砖街》碑所见镇江城区居民姓氏中,也有李姓。
镇江方志有多支李姓迁移今镇江市域的记载,其中,元代迁居镇江的有:李世英,大同路宏州人;李春,北京人,为镇江路总管府经历,因家焉。
此外,元代镇江上万户府军户、明代镇江卫指挥使司军户、清代驻防京口八旗汉军均有李姓,清代驻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李姓的,他们的后代共同构成了今天镇江李姓的一部分。
镇江李姓
多称李唐皇室之后
李姓在镇江分布十分广泛,据学者鲍皋统计,仅镇江市区就有“九李”之多。与全国许多的李姓一样,镇江李姓也多称唐代皇室之后,有以唐高祖李渊为始祖的,有以李渊曾祖李熙为始祖的,有自称唐宣宗第十子昭王李汭之后的,更有的上溯至李唐皇室远祖、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。
《中国家谱总目》收录的镇江李姓家谱有29种,我市民间人士所藏还有一些未收录其中,这些家谱记载的镇江李姓分支主要有:
1.京口李氏,这支李氏自称唐宣宗之子昭王李汭之后。李汭生子名佯,唐亡后南迁徽州,改名京,为歙县李氏始祖,裔孙李士先,元代官镇江路录事,因移家于此。这支李姓聚族于唐颓山下,故有山门李氏之称。十三世应祖,本陶姓,继嗣十二世之彦,其后又称陶裔山门李氏。另有两支分别由城内迁居城西唐冈村、城南三十五里之双牌村,别称唐冈李氏、双牌李氏。
2.镇江李氏,这支李氏又称金沙李氏。尊李熙为始祖。裔孙李宏义,官金坛、句容二县尉,时值天下大乱,去官后家于金坛之西岗,为金沙始祖,二十三世李懋,迁金坛五巷,为五巷支祖。始迁祖李志荣,熙二十五世孙,明季由五巷迁镇江城内仁和二坊,后裔一支再迁扬州。
3.润东吴沙李氏,这支李氏也自称李汭之后。始迁祖李季德,京十六世孙,元征西将军,以次子李天祥于顺帝朝屡立大功,赐田京口,遂举家迁京口吴沙。李天祥生二子:福一、福二,后裔别为庵西、庵东两大支派。
4.丹徒李氏,先世生卒讳字无考,南宋初年自徽州白岳迁润州开沙,历世至李凤,遇沙洲坍没,迁城北九里街。清代乾隆间裔孙李泰在扬州、镇江等地开设当铺,富甲一方,故这支李氏又有富李之称。
5.京江李氏,这支李氏世居郡城,籍隶丹徒,因战乱,前代世系不可考,以明末清初人李勋为始祖,以李勋子李尚贤为一世祖。
6.润州李氏,这支李氏又称驸马李氏,自称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之后。始祖李省三,世居安徽舒城县,裔孙李让,明洪武初尚燕王女永平郡主,为宗人府仪宾,以靖难之役功,晋封富阳侯,官驸马都尉,赐庄田四所,其一在镇江。始迁祖李述,让玄孙,明万历中叶举家就食京口庄田,为迁润始祖。清道光年间,因洪水泛滥,举族避居城中惠安寺巷,巷内有石牌楼,故这支李氏又有石牌楼李氏之称。
7.京口倪庄李氏,始迁祖未详。
8.润西太平庄李氏,始迁祖李春一,字育生,号鉴堂,明时迁镇江。
9.朱方李氏,这支李氏自称唐室之后。始迁祖李捷,谱称唐昭宗九世孙,宋代迁丹徒镇。
10.丹徒李氏,这支李氏原称“太平桥李氏”或“城隍庙李氏”,自族人李承霖高中状元之后,又号称“状元李氏”“贵李”。尊元末的李天爵为始祖。李天爵,河东闻喜(今属山西)人,元末为盱眙令,红巾军起义部队攻城,不肯投降,结果为义军所杀,其子李坤德避乱迁居扬州,至其孙李参又逢明初靖难之变,再迁京口。
11.开沙李氏,这支李氏也自称李汭之后。始迁祖李太二,南宋初年自徽州祁门孚溪镇迁润东开沙之马沙围,生二子:千三、千八,衍为两大支。开沙坍没后,族人四散居住,不少迁居镇江城内,太二第十五世孙李奎筑室于北门外砖塔旁,久而久之,人们称呼砖塔为李家宝塔,这支李氏也被称为宝塔李氏。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即出自这支李氏,其父李保龄为开沙李氏第23世。
12.谏壁雩山李氏,始迁祖不详,祖籍安徽,宋代避战乱迁居润东雩山,后裔繁衍成两个村落,即大李村、小李村。
13.润东华山李氏,这支李氏与京口李氏同源,李士先之弟士元,随兄赴镇江路录事任所,卜居润东华山,为本支祖。
14.三田李氏,这支李氏也自称李汭之后,汭子佯更名京,居江西饶州浮梁之界田,生三子:仲皋、仲安、仲亨。仲皋生三子:长子德鹏,迁祁门之浮溪新田;次子德鸾,迁婺源之严田;三子德鸿守旧土不迁,仍居界田。故这支李氏又称三田李氏。明隆庆间,裔孙李德溪由徽州移居丹徒,仍称三田李氏。
15.云阳李氏,始祖李暠,字玄盛,晋代人。始迁祖名不详,字渊如,唐时迁丹阳。
16.云阳肇庄李氏,这支李氏奉唐高祖李渊为始祖,始迁祖李廷伾,字乾梅,渊十四世孙。
17.丹阳祁钦李氏,这支李氏亦称唐室之后,始祖李位,唐敬宗子,宣宗时因军功被封为郑孝王,懿宗时奉命守南徐(今镇江),弃职筑室而居祁钦。八世李天宪考中进士,任职徽州婺源县县令,迁居婺源。十八世孙李祚在元朝时任丹阳县令,携带二子重新定居祁钦村。子孙有迁往丹阳迈村、郭华村以及扬中、镇江、南京、北京、开封等地的。
18.句容李氏,始祖李赓,南宋时自福建邵武迁无锡。始迁祖李旺一,赓十四世孙,明时自无锡迁句容,李旺一孙李秀,再迁兴化。明代状元李春芳,出自兴化一支,为李秀曾孙。
19.句容甲峰李氏,始祖李木,宋神宗时人,登第官至翰林。始迁祖李杞,木十三世孙,移居句容甲峰。
20.句容李氏,始迁祖李丙四,宋末元初自江西丰城迁句容高阳桥之西墅。
21.句容李家边李氏,始迁祖李荣耀,明嘉靖初年自兴化迁居句容华阳门外李家边村。
此外,镇江回族也有一支李姓,始祖李国山,原籍山西省李家瘌痢大庄,清中期以参将身份驻军镇江,在中街建参将府,后人定居镇江。
李姓小档案
李
李姓是全国第二大姓,超过1亿人姓李,约占全国人口的7.15%;
李姓是江苏第四大姓,全省将近350万人姓李,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.17%;
李姓是镇江第五大姓,全市大约有9万人姓李,约占全市人口的2.81%。
镇江李姓名人
李春芳
明朝状元、内阁首辅,字子实,号石麓,祖籍句容,生于兴化,嘉靖二十六年状元及第,历官太常少卿、礼部右侍郎、吏部侍郎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加太子太保,隆庆二年为首辅,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、吏部尚书、中极殿大学士。万历十三年去世,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定”,著有《贻安堂集》十卷。
李承霖
清代状元、作家,字雨人,号果亭,丹徒人,道光二十年状元,为清代丹徒唯一的状元,历翰林院编修、侍讲学士、广西学政,以母丧归里,适逢太平军战事爆发,从此不再出外做官,著作多散失,仅存少量汇为《劫余仅存》。
李冠仙
清代名医,名文荣,字华亭,号冠仙,以号行世,丹徒人,曾拜名医王九峰为师,得其治法,撰有《知医必辨》《李冠仙医案》等传世。
李竟成
近代民主革命者,原名良波,丹徒东乡人,清光绪三十一年,应征入新军三十三标,历任排长、队官,加入同盟会,曾与赵声一同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。武昌起义后,与新军管带林述庆等相互配合,兵不血刃光复镇江,成立镇江军政府,任都督府参谋长。南京光复后,任镇江卫戍司令,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衔。
镇江李姓历代涌现的名人不在少数。明清两代,镇江李姓有进士17人,位居第3位,仅次于张姓、王姓。《镇江人物辞典》收录李姓人物130多人。
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